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

金剛經 (鳩摩羅什譯)

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,歸入般若部,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。 大智慧就叫做般若。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,是指能夠瞭解道、悟道、修證、了脫生死、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。

般若包含五種智慧

  • 實相般若
    就是形而上的道體,是宇宙萬有的本源,也就是悟道、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。
  • 境界般若
    境界,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。真悟道的人,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,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,也叫做自然智。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,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,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,天上天下,無所不知。這就是境界般若。
  • 文字般若
    文字般若,在悟道以後自然發生,不是憑我們的聰明來的。聰明是想出來的,想出來的沒有用。悟了道的人,他的記憶力也特別高,不光是年輕的事想得起來,前一輩子讀的書都知道。
  • 方便般若
    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,要教化別人,自然有他無師自通的方法;做人做事,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。譬如說看佛經,他能夠用特殊的一種方法,把難懂的立刻就懂進去,最難表達的東西,他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,別人一聽就懂了,這就屬於方便般若。
  • 眷屬般若
    佛學講的六度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一個修持的人,如何布施,如何守戒,如何忍辱,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夫,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。所以在般若的前面,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,也就是五個行願,稱為眷屬般若。

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

 【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舍衛國。祇樹給孤獨園。與大比丘眾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世尊。食時。著衣持缽。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。次第乞已。還至本處。飯食訖。收衣缽。洗足已。敷座而坐。】

如是我聞

每一本佛經開頭都是四個字:「如是我聞」。涅槃經上說,佛在涅槃的時侯,阿難問他:你要走了,將來我要記錄你的言語,別人怎會相信呢?還以為我是假造的。佛就告訴阿難,在一本經開始時,加上「如是」二字,「我聞」的我是指阿難自己。「如是我聞」就是我聽到佛這樣說。阿難的頭腦,像錄音機一樣,佛所講的東西,他一字不漏記得。

第二品  善現啟請分

 【時長老須菩提。在大眾中。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。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世尊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何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佛言。善哉善哉。須菩提。如汝所說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汝今諦聽。當為汝說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應如是住。如是降伏其心。唯然。世尊。願樂欲聞。】

時長老須菩提
何名長老。德尊年高。故名長老。須菩提是梵語。唐言解空。

須菩提談空第一,不僅是老壽星,他的道德修持、智慧,以及他生活的儀軌,都足以領導當時佛的弟子們。他年高德劭,威儀氣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,是非常有名的。

而白佛言
白就是說話白言禀告陳述

如來
如來就是「佛」的代號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

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】
Anuttara-samyak-saṁbodhi,佛智名。舊譯曰無上正遍知,無上正遍道。真正遍知。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。

【應云何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】
應(應該)云何(如何)住(安住) - 應如何安住 (第一問: 應云何住)
云何(為何)應(要)住(安住) - 為何要安住 (第二問: 云何應住)

菩薩
全稱是菩提薩埵,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,薩埵是有情。佛教裡表現實相叫示現,為表達那個形相,大菩薩們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。出家人是絕對不准穿華麗衣服的,絕對不准化妝的,可是你看菩薩們,個個都是化妝的啊!又戴耳環,又擦口紅,又抹粉的,這是菩薩的塑像。就是說他是入世的,外形雖是入世的,心卻是出世的,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。羅漢境界住空,不敢入世,一切不敢碰,眼不見心不煩,只管自己。
楞嚴經上說:「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薩發心。自覺已圓,能覺他者,如來應世。」

善護念  咐囑者

護念者。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護念諸菩薩。咐囑者。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咐囑須菩提諸大菩薩。言善護念者。令諸學人。以般若智。護念自身。心不令妄起憎愛。染外六塵。墮生死苦海。於自心中。念念常正。不令邪起。自性如來。自善護念。言善咐囑者。前念清凈。咐囑後念。後念清凈。無有間斷。究竟解脫。如來委曲誨示眾生。及在會之眾。當常行此。故云善咐囑也。菩薩者梵語。唐言道心眾生。亦云覺有情。道心者。常行恭敬。乃至蠢動含靈。普敬愛之。無怪慢心。故名菩薩。

善,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、心念、意念。金剛經重點就是善護念。大家要特別注意!佛學裡修大徹大悟的方法中,有個四念處,就是念身、念受、念心、念法。念心,隨時念這個心,知道了這個念頭,就是善護念。念身,此身無常。念心,我們思想是生滅的,靠不住的,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,去追這個念頭,當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,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。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。照佛學,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。煩惱不一定是痛苦,但是心裡很煩。譬如,有人坐在這裡,儘管金剛經拿在手上,也在護念,他護一個什麼念呢?一個煩惱之念,不高興。自己也講不出來為什麼不高興,連自己都不知道,醫生也看不出來,這就是人生的境界,經常都在煩惱之中。「善護念」是一切修行的起步,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圓滿。

善男子 善女人
善男子者。平坦心也。亦是正定心也。能成就一切功德。所往無礙也。善女人者。是正慧心也。由正慧心。能出生一切有為無為功德也。

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應云何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
須菩提問。一切發菩提心人。菩提見一切眾生。躁擾不如。猶如隙塵。搖動之心。起應云何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須如飄風。念念相續。無有間歇。問欲修行。如何降伏。

 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,就是一個普通人發心學佛。須菩提說:佛啊,善男子,善女人,這一切好人們,要想明心見性,認識自己生命的本來,求無上大道發的這個心,有個大困難,就是思想停不了,打起坐來妄想不止,這就是此身煩惱不能斷,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問題。

「應云何住?」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淨、至善那個境界上?「云何降伏其心?」心裡亂七八糟,煩惱妄想怎麼能降伏下去?古今中外,凡是講修養、學聖人、學佛,碰到的都是這個問題。「云何應住」這個心住不下去。如果唸佛嘛!永遠唸阿彌陀佛做不到,不能住在這個念上,一邊唸阿彌陀佛,一邊心裡想明天要作什麼,哎呀,阿彌陀佛,老王還欠我十塊錢沒有收回來,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,這怎麼辦……心住不下去!你禱告上帝,上帝也不理你啊,你還是一樣的,壞念頭還是起啊!菩薩也幫不了忙。此心如何住,如何降伏其心,這許多的煩惱妄想,如何降伏下去?這是個大問題。

佛言。善哉善哉。須菩提。如汝所說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咐囑諸菩薩。

是佛護嘆須菩提。善得我心。善得我意也。汝今諦聽。當為汝說。佛欲說法。常先戒敕。令諸聽者。一心靜默。吾當為說。

佛聽了須菩提的問題,他眼睛又張開了,這個問題問的好,一拳就打到中心來了。善哉!善哉!就是問得好極了。佛說:「須菩提,如汝所說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,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」看佛經應該像看劇本一樣的看,才能進入經典的實況,才會有心得。我說把佛經當劇本看,不是不恭敬,你不進入這個情況,經典是經典,你是你,沒有用。 現在,假設我們當時跟須菩提跪在一起,佛說:好,好,須菩提,照你剛才問的問題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,是不是?須菩提說:是。釋迦牟尼佛說:「汝今諦聽」,你現在注意啊!好好聽。「諦」是仔細、小心,也有一點意思是你要小心注意,我要答覆你了。「當為汝說」,你問的問題太好了,我應當給你講。這時須菩提還跪在那裡。

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應如是住。如是降伏其心。

阿之言曰無。耨多羅之言曰上。三之言曰正。藐之言曰遍。菩提之言曰知。無者無諸垢染。上者三界無能比。正者正見也。遍者一切智也。知者知一切有情。皆有佛性。但能修行。盡得成佛。佛者即是無上清凈。般若波羅蜜也。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。若欲修行。應知無上菩提道。應知無上清凈般若波羅蜜多法。以此降伏其心也。

佛說:善男子,善女人,如果有一個人,發求無上大道的心,應該這樣把心住下來,應該這樣把心降伏下去。

說完這一句話,他老人家又閉起眼睛來了。須菩提大概等了半天,抬頭一看,「唯然。世尊」,經文中說「唯」就是答應,「然」就是好。我準備好好的聽,世尊啊,「願樂欲聞」,我高興極了,正等著聽呢!他跪在那裡瞎等,佛卻沒有說下文了。大家看這個劇本寫的好不好?經典是好劇本,我們在座也有寫劇本的高手,而寫這個劇本的才是真高手呢!文字都很明白,是不是這樣講?沒有錯吧?

現在我們再回過來看佛說的這句話,善哉!善哉!你問的好啊,須菩提,照你剛才說的,佛要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,是不是?須菩提說:是啊!我是問的這個。他說你仔細聽著,我講給你聽,當你有求道的心,一念在求道的時侯,就是這樣住了,就是這樣,這個妄念已經下去了,就好了,就是這樣嘛!

 假設我來講的話,我當然不是佛啦!不過我來講的話,不是那麼講。如果我當演員,演這個釋迦牟尼佛,這個時侯不是慈悲的,不是眼睛閉下來,眉毛掛下來,慢慢說:「善哉!善哉!阿彌陀佛!」不是這樣。我會說:「你聽著啊!你注意,你問的這個問題,當你要求道的這一念發起來的時侯」,說時一邊就瞪住他。

半天,須菩提也不懂,傻裡瓜嘰的:佛啊,我在這裡聽啊!換句話說,你沒有答覆我呀!

實際上,這個時侯,心就是住了,就降伏了。

 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,是開始學佛遭遇到最困難的問題,也就是心不能安。現在佛告訴他,就是你問的時侯,已經住了,就是你問的時侯,已經沒有妄想煩惱了。這個意思也有一個比方,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時侯,就在這個時侯,我們的心是住的喔!像普通講的楞住了,這一段的住,雖不是真正佛法的住,但當這個心理現象,受到突然刺激的時侯,好像凝定住了,這是假的心住,不是心安的住,可是從這個現象可以瞭解,心的住確實有「定」的道理。


應如是住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